对许多影音爱好者来说环绕声是一种诱惑:在看电影或影碟时,声音不是仅来自前方中央,而是来自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配合剧情内容,那种临场感和刺激性自不必说。特别是“家庭影院”,足不出户就有电影院般的享受,更让人向往。听多声道音乐也是一种新奇别样的感觉,欣赏者有如置身于乐队之中。近几年随着媒体和商家的宣传,已有更多的家庭购入家庭影院音响系统等多声道设备。
近几年笔者对多声道设备的追求不遗余力,不断购买、升级各种AV器材。从起先的狂热到现在变的比较理智,原因之一就是对环绕声的认识有了一些改变。直白的说:环绕声道是附属的,你不要对它有太大的期望值。笔者有以下几点再认识:
1
听音效果的根本区别是单声道与立体声。很多东西虽有若干级数,但各级之间的意义和差距并不等同,听音在声道数目上区别较大的是单声道与双声道。若是单声道音源,你无论使用多少路功放和在屋内接上多少个喇叭,都得不到立体感而只是觉得离你较近的那只喇叭在发声。而双声道就是立体的,若是多声道合成的双声道,就还可分离还原成多声道效果。现在不少技术已对原始的双声道作多声道环绕处理,虽然与真正的多声道有明显的差距,但确实有一定的分离环绕效果。无论是听音乐还是放影碟,如果是单声道,声压多大也是一个点在发声,而立体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声场,而且有前方声场的准确定位。如果加上虚拟环绕电路,也就有了后方声场的感觉。立体声与单声道有本质的不同,而多声道相对于双声道只是锦上添花而已。环绕声道数目增加的越多,效果的提升越不太明显,例如6.1与5.1的区别,远不如5.1与双声道的区别,7.1与6.1的区别就更加微小了。听音乐方面,多声道对人们的吸引力更不突出,甚至很多“顽固”的HI-FI发烧友一直在坚守双声道这块阵地。
2
无论是多声道音乐软件还是影音软件,强调的重点都在前方声场(或曰前置声道)。很多电影碟片的环绕声道信息量并不多,环绕声出现的频率也不高,甚至有些只是偶尔有环绕声道发声。一般只有少数“动作大片”在环绕声道有较多的且声压足够大的环绕音效。
3
环绕声道喇叭难有理想的摆位。这有两方面所指,一是音箱的摆放高度,距地面多高合适历来说法不一且没有统一标准。实际上对环绕音箱的摆放高度,无论专家怎么建议,也无论说法如何不同,都不存在完美的摆位方案。因为假如屏幕上的飞机由前到后飞过头顶时,高位环绕音箱的效果较逼真;而准确定位应来自后方的低位声音(如汽车马达声)时,环绕音箱就应与耳朵平齐安置较合适。二是很多家庭由于受到居住格局的诸多限制,导致在环绕音箱的摆位和安置方式(悬挂、支撑还是吊装)上无法随心所欲。
4
环绕声道的声压通常远小于前方声道。这原因有三:一是环绕声道信息量本来就少,录制时拾音电平可能又不大;二是环绕音箱通常是灵敏度低于主音箱,同等电平时声音自然就显的小;三是观听者的耳朵朝向前方而背对环绕音箱,后方声音就显的压抑。鉴于此,通常把环绕声道的输出电平调大几个dB。
因此建议 :
第一
如果条件不具备,不必追求6.1、7.1声道,有5.1声道足矣。在6.1声道器材出现后仍有好多厂家还在大批量生产5.1声道器材就不难理解了:5.1声道是基准,不会因为更多声道器材的出现而遭淘汰。若房间面积有限(如15平米以下),有一套好点的三声道或双声道设备就没有遗憾了。
第二
须知道一个常识性前提,即看影碟时环绕效果如何(其实应该说整体音效如何)首先取决于软件,这不仅指碟片的版本和质量,还指碟片内容属于那一类,如果是普通的言情片或早期电影,没有突出的环绕音效那是很自然的。
第三
如果使用的是多声道设备,在对器材进行设置时需把环绕声道的输出电平设定比主声道多几个dB,如果中置声道也是小音箱,输出电平也应设定大一些,具体大多少,以在播放动作大片时感到有前后平衡的、满意的包围感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