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生朋友提醒我,他们五官科的同行发现现在年轻人因滥用耳塞耳机而导致听力下降的非常多。特别糟糕的是很多人发现自己听力下降时,已是严重的程度(比如发现日常交谈时语音识别能力下降),此时通常损失已经不可逆转。早期听力下降时,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人并无意识。
现在年轻人外出时随身佩带入耳式耳塞、头戴式耳机非常常见。在嘈杂的户外环境下,往往耳机耳塞使用者会调大音量而不自知,很多年轻人还追求“重低音”,用耳机耳塞聆听低频成分重的音乐,这样对听力的损伤更大。许多人的户外听音时间无限制,整天戴着耳机耳塞听音,这样势必伤害听力。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报道——在对年轻人的听力普查中发觉相当大比例的人在自己尚无意识的情况下已有“听力早衰”。这是现在随身听、入耳式耳塞、街头佩戴耳机流行导致的“现代流行病”。
对音响发烧友来说,保护听力尤其重要。听力受损后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就是不可逆转的损伤,再静养也无法恢复,等于是用来欣赏美好声音、欣赏音乐的武器永久受损。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还是要提醒大家:1、在安静环境下以中小音量欣赏音乐,每次欣赏音乐注意时间限制,这是较好的、较安全的做法。2、有条件的话尽量用喇叭欣赏音乐,其次是头戴式耳机,如果用入耳式耳塞,要特别注意音量和聆听时间。3、不要过于追求强劲的低音、亮丽的高音。柔顺自然、不夸张高低频、失真度低的音效,是较安全的。
医学界有一个公认的“听觉损害阈”,在85-90分贝,也就是说人耳如长时间暴露在85-90分贝以上的音压下,对听觉就是有损害的。长时间暴露在85分贝以下的音压才是安全的。85分贝是个什么概念?现代的喇叭灵敏度基本都高于85分贝(比较常见的是85-90分贝),也就是说只要给喇叭1瓦的功率,在喇叭前方1米处,得到的音压就是85分贝以上!这已经达到了长时间聆听有损听力的程度。有人说不会坐在离喇叭1米的地方听,ok,那么就算是在4米外听,那么音压会下降6个分贝,但只要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提高到4瓦,就补回了这个距离引起的音压下降,仍回到85分贝以上。也就是说只要在聆听hi-fi系统时,放大器输出的功率大于4瓦,绝大多数喇叭发出的声音,就是“长时间聆听有损听力”的,换言之,必须控制聆听时间,不能无限制地听。相当部分的发烧友是喜欢“爆棚”的ok,短时间地听可以,但如果沉浸于此,经常较长时间地听“爆棚”,那么金贵的耳朵迟早也会爆棚。
耳机耳塞就比喇叭更危险一些,因为没有听音距离的控制,是紧贴着人耳的。现代大多数耳机的灵敏度高达90分贝/毫瓦以上,也就是说耳机放大器给出1毫瓦的输出功率,耳机加给人耳的音压就已经大于“听觉损害阈”!正常听音的情况下耳机只需要很小的功率,1毫瓦到几毫瓦而已,我以前有文章说过这个事情。有些耳机发烧友喜欢追求耳放有上百毫瓦、几百毫瓦的“大功率”,其实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你的耳朵只能安全地承受几毫瓦的功率加给耳机得到的音压。就算要留“功率余量”,几倍的余量也完全足够了,没有必要留几十倍的余量。因此,耳机使用者要记住,第一,必须控制音量,较好是以中等以下的音量聆听,第二,绝不能长时间地聆听。
中国人传统有“中庸之道”,我觉得对经常欣赏音乐的人群来说,也要宣传这种中庸之道——听音乐的时间、听音乐的音量,也要克制,不要过分。长期沉迷在长时间无限制的听音、大音量只顾“爽”的听音环境下,娇嫩的耳膜、听力必受损伤,那是为短时间的“爽”而牺牲了长期可持续的听力,绝非明智的行为。如果要等意识到事情无法挽回时才觉醒,是太晚了。
我的这篇文章,希望发烧友、乐迷朋友,特别是经常用耳机听音的朋友,帮转。
关于音压(分贝)的大致级别,我补充一些信息:
20-30分贝——静室(人觉得非常安静的环境)
40分贝——安静的图书馆
50-60分贝——1米左右距离正常的交谈声,家庭环境中看电视机的平均音量
70分贝——1米外吸尘器工作的声音
80-90分贝——热闹的大街边
100分贝——1米外手提高压钻的声音(就是经常用来钻路面的那种工具)
110分贝——1米外电锯的声音
130分贝——痛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