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印度尼西亚采风,照以往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总爱逛逛当地的书店或唱片店.那天忙中抽闲,在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里突然发现,这儿竟有一家宽敞明亮、装修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唱片店.
在这个占地足有几百平米的唱片店里,按唱片类型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粗略看了一下,有古典音乐区、流行音乐区(又分为欧美流行音乐和印尼、马来亚的流行音乐)、音乐会DVD区、儿童音乐唱片区,还有印尼及东南亚传统民间音乐区(有很多都是所谓"field recording"的田野实地录音).此外,或许是因为当地有着相当数量华侨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展台摆放中国音乐,品类从邓丽君、张学友的经典华语流行音乐到二胡、笛子等传统民族器乐,几乎应有尽有,让我这个短暂逗留在此的异乡人也觉得格外亲切.
说真的,这家唱片店让我暗暗惊诧的,不仅仅是这里宽敞优雅的环境和丰富全面的唱片品类,更因为在我光顾的同时,正有几个顾客也在这家唱片店里,有的漫步在唱片货架边悠闲浏览,也有的坐在试听机旁的沙发上静静聆听、挑选着心仪的唱片.整个唱片店的氛围宁静雅致,我片刻驻足于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包括纸质媒体和音响唱片在内的整个出版行业都似有惊恐之意.甚至在几年前,我已经听到一家国内从事唱片出版的业内人士一肚子委屈地痛陈"唱片已死".背后的元凶,就指向了互联网.其中缘由似乎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音乐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既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听、甚至是下载音乐,谁还会花几十块去买碟呢!
是的,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去看,谁都喜欢东西越便宜越好.但唱片--或者说音乐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
大家都知道,一张唱片的制作,背后首先是音乐创作者的智力投入,其次还涉及到演奏家、演唱者等表演环节的练习和演绎,这些其实都是非同寻常的智慧付出,也是着作权或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从音乐作品到唱片的真正问世,还包括录音、编辑制作以及唱片出版公司的选题、宣传、策划、出版、销售等诸多环节.然而,就是这样包裹着诸多智力投入的唱片,在几乎不花一分钱的"下载"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的确,贵的不如便宜的、便宜的不如不要钱的,这道理似乎傻子都懂.明摆着"便宜"不捡白不捡.而我们身边很多人似乎也就真的特别爱"捡便宜".但在这样看似"捡便宜"的逻辑下,却潜藏着危险.如果音乐都变得这样"无价"了,那么,又有什么激励着上面那些创作者、表演者以及出版环节上每一个付出的人,去继续努力的投入呢?没有了好的音乐,较终"吃亏"的又是谁?网上很方便就能免费下载的音乐,其音响品质(如mp3等各种"压缩"格式的音频文件)根本无从谈起,音乐中的很多细节早已模糊不清或被遮蔽,其声音质量早已大打折扣.
论经济水平,印尼应该远不及我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豪气吧?但在这里,却有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奢侈"的唱片店.而且在我看来,这家唱片店不仅"活"着,似乎还"活"得挺好,甚至让我觉得"互联网的免费午餐"仿佛与这里不相干--人们愿意安安静静地在唱片店花上并不菲薄的价钱买几张正版唱片.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在我们的泱泱大国里,眼见着饭店、餐馆开得一家比一家红火,甚至洗脚房、足疗店都遍布大街小巷甚至成为上市公司的时候,我们想要找一家"像样"一点的唱片店,都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了.
就算是曾几何时中国内地那短暂的唱片繁荣,也不过是在大街小巷的狭窄门脸下,满满当当挤放着正版、盗版混杂的"磁带商店".人们在嘈杂吵闹的高分贝略显失真的扬声器前,拨弄着一盒盒落满灰尘的磁带.或是像如今,人们举着山寨手机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凤凰传奇",一脸笑容下难掩满心的欢喜.我们可以满眼五光十色、可以纵享口腹之欲,却能够轻易忽略我们听觉的标准.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音者,心也.唯耳可以入心,可见我们的"心"又是多么的粗糙浮躁!曾听有人调侃,国人其实是"再穷不能穷了胃,再亏不能亏了嘴",是的,在我们一饱眼福、大饱口福的同时,似乎唯独可以亏待的,或许就是我们的"耳朵"吧. |